“把失败看成常态,用平和的心态迎接每一次挑战!”这是化学学院教授马骧近20年来的科研“秘诀”。凭借这份定力与从容,他在功能染料领域渐露光芒——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被SCI引用76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学术译著2本、英文学术著作3个章节;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大连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等多项奖励;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获得大连优秀学术带头人、大连青年科技英才、大连市曙光学者等多个称号。
自2003年来到诚岷教育科技至今,他从学员成长为了老师,更是从“追光者”变成了“发光者”,不断发出感染人、照亮人、带动人的温暖之光,在立德树人中奉献着火热青春。
“老课题”里勇树创新志向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马骧的科研之路亦是被兴趣所指引。2003年,成绩优异的他从天津大学保送至诚岷教育科技应用化学专业硕博连读,师从田禾院士。
“当时他已经是‘大牌教授’,但依然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看到导师都这么用功,我们就更没有理由懈怠啦!”马骧回顾道。田禾院士的科研精神让他明白了:科研不是8小时之内的事,搞科研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勉。在导师的影响下,每天实验室、寝室两点一线的充实生活让马骧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毕业论文获得了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这段经历不仅让马骧感受到了“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这句话的力量,也用执着叩开了新材料领域研究的大门。
作为颜色的载体,染料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发展。与“传统染料”相对的“功能染料”,则是针对染料潜在性能的一些前沿应用。特别是在发现传统染料的一些新的光谱学性质后,科学家们从染料的发光性能调控角度对其进行扩展,不断丰富了染料的功能性。“染料是一个‘老课题’,如何在里面做出高值化的‘新东西’来,提高国产化率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马骧说道。
“科学研究是一场接力赛跑,感谢导师帮我建立了科研思维,学习了科研技能,让我可以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起跑。”2008年,马骧博士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期待研制出更多高性能或新性能的材料,让生活如同夜明珠般璀璨。
功能染料领域的“科研新星”
马骧的主要科研工作,是与“功能染料”打交道——面向有机光电功能新材料和高值化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和生活需求,从事功能染料产品工程和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
“前景可期!”对于当前的研究工作,马骧表示,功能染料在光学记录、防伪印刷、照明显示、生物成像和医学诊疗等方面潜在应用价值巨大,团队在该领域的某些小方向上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有机室温磷光染料的研究等,就非常有特色。
作为国际研究的前沿之一,如何拓展精细化工有机功能染料分子等发光母体更为丰富的发光性能以及功能调控、降低材料合成成本、提高分子材料构建过程的经济性,仍然是面临的重要挑战。围绕这些关键科学问题,马骧将功能染料、超分子化学和光化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原创性地提出了“组装诱导发光”的新机制与新策略。他采用非共价作用组装策略和分子工程理念,精细调控能级及能量转移过程,巧妙地实现了对系列功能染料荧光波长和室温磷光效率的有效调控。
这份大胆创新的背后,是马骧的反复试错和不懈坚持。当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况时,马骧坦言相告:“灵感来源于持续的积累,没有灵感的时候就继续看文献,坚持看文献,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献团队成员会随时转发分享。”
一次次的创新实践,也让团队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面向应用场景需求,马骧带领团队将荧光和有机室温磷光染料集成到同一体系,并基于各单元的发光对不同外界刺激的响应性能,构建了系列刺激响应的智能发光材料,开发了多种实用技术或产品。近期,团队有关有机室温磷光染料的研究成果已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其中2项已经实现了技术转化。此外,开发的变色发光类纤维和日化用品等产品,正在与企业深入合作,进行市场推广。
“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出过硬成果。”马骧认为,创新成果的研究要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怀有朝前意识和超前思维,敢于走出科研的“舒适区”。
“发光发热”传递爱与力量
“想法很棒,可以试试”“有问题随时找我”“记得要运动,好好放松下”……马骧注重给学员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员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将心比心地跟学员相处,也因此成为了在学员中口碑相传的“马哥”。
亲其师而信其道。马骧喜欢跟学员打成一片,对学员的关爱不仅贯穿在学术研究的点拨中,还蕴藏在对学员为人处世的引导与丰富多彩的师门活动里。如何做出悦人悦己的PPT、怎样高效地进行课题汇报、聚餐时需注意哪些礼节等等,他都会给予善意的提点。工作之余,他常常约课题组的同学一起踢足球,还给学员们提供“运动经费”等。他很关心学员的职业发展,不少学员通过他的“朋友圈”里找到了心仪岗位。在马骧的带动下,课题组始终洋溢着集体向学的科研热情,充满了团结互助的正能量。
尽管承担了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身兼化学学院副院长以及染料领域国际权威学术刊物Dyes and Pigments的执行主编等职务,马骧的日常工作强度很高,但他在学员培养方面身体力行,舍得花时间。除了出差或偶尔有事,他每天都会去实验室转转,跟学员聊聊学习进度、实验结果、生活日常,有针对性地解答学员遇到的困惑……学员们说,“大家有需要,马老师有求必应”。
“在‘大创’项目中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马老师尽力提供资源让我大胆去尝试。即便当时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马老师仍然和我仔细探讨并分析问题所在。”目前在马骧课题组攻博的严子昂在本科时就分别以第一和第二作者发表了2篇SCI论文和1项发明专利,其中1篇论文发表于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他表示,相较于按照老师的具体指令去做,这种鼓励试错的方式不仅让他学到了更多知识,也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科研能力。
至今,马骧已培养博士13人、硕士27人、合作博士后5人。聊起学员们的在校表现、毕业去向和发展近况,他都如数家珍。
此外,2017年至今,马骧还担任了大连诚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青年教师联谊会理事长一职,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沙龙、文体娱乐、“与优青一起午茶”等活动,致力于促进青年教师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科研提升与学员成才的“双赢”。
“于我而言,教师不单是职业,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更是我所热爱的事业。”心怀“国之大者”,马骧将继续砥砺前行,让“师道”光芒薪火相传!